我在大二的时候接触到应届生,一直有在自己找到工作后发一篇分享日志的想法,毕业一年来心境和体会也有所变化,所以写来应该更加客观。首先声明,我其实是个话唠,想尽量如实详尽地记录找工作的心路历程和体会,肯定不会废话,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给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挑重要的讲,相信这些重点也是招聘单位HR会关心的方面和毕业生需要着重、考虑和强调的:
先介绍一下:本人浙江人,大学在长江三角洲的211、985读的,大学期间有去北京学习过半年;
专业是法学,但是法学在我的大学并不是重点学科,大家也知道现在综合性大学流行,大学都有设一些基本专业。其实,你的本专业是不是你就读大学重点、出名专业,在某些求职中是有用的。
举个例子,华政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专业性法学专业学校。在上海的各大公检法、事业性单位或者公司,需要的法律人才基本上从这所学校输出,倒不是说这学校的法学专业多牛,但是毕竟校友基数大,口碑广。资源很可能比复旦法学院好很多,这资源说开去有名导师力荐、校友推荐、合作企业、对口政府部门等等。这样间接对找工作很有帮助,有时候一个小的连接点可能就是一次爆发的机遇;
通过司法考试。这里法硕什么的一定不用担心,本科没考或者没过的,研究生期间一定也过了。
然而对于法学专业的小本来说就重要多了,司法考试不仅是检验4年学习成果的证明,也是很多法律专业岗位的敲门砖,至少考法检的公务员、去律所做实习律师之后拿律师证一定要过司考。(考法院的法警不用过司考,实习的时候听一个法官说现在有法官审判资格的人少,法警如果是公务员考上来而且过了司法考试很有可能被调动到助理审判员的,这个对于竞争激烈的法官岗位而言,不失为一个曲线救国的好办法;公安局、司法局貌似不用过司考)
顺便加一句,我有一个室友运气很好,没过司考,但是学校推荐的法务面试机会,结果录取了,说明公司也许对法务过司考没那么严格。但是你要找好工作的话,司考没过可能就会是一个瓶颈。
法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大三暑假认真复习或者报个班,应该就没问题。虽然说司考很难,说是只有百分之十多的通过率,但是我身边有不是法学专业的小本都过了。所以,没过的话估计是懒出来的。
英语四六级通过,考过雅思。六级570+,四级600+,周围人这样成绩的一大堆,根本没有优势。不过我没选修法律英语,觉得还是吃亏的,有一次笔试翻译时来不及做不完,让我觉得毕竟很多遣词造语是法律英语特有的我对这块有点陌生后悔没有选修。
雅思托福这方面我是极力推荐考一下的,不是说一定要出国,而是对英语水平的一次提升。
一些奖学金罗列,感觉用人单位也就眼睛扫一下,有最好,哪怕只有1次,至少有个学习好的印象分。
也会提到见到、听到的一些经验。
大四9月中下旬考完司考之后,由于11月底才出成绩。我们就要开始找工作了。由于有考试我们专业找工作时间滞后,到10月结合同校其他专业的同学和院系统计的消息,我得出结论:妈蛋,小本跟研究生比简直没有竞争力,法学专业跟其他专业比简直弱爆了。
这时我开始思考我的找工作指导方针了,先找本专业对口工作:律师、公司法务、考公检法公务员,别的不对口的好单位也不要错过比如银行什么的。
没有考虑继续读书是因为我觉得法学专业是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几年的工作经历会比研究生生涯更来得有用。现在看来,很多想法还是欠缺考虑和不成熟。
10月以来。首先面试了两家大学本地律所,都是学校推荐,是在本地甚至全国有名的所。大四上半年这个时间段其实不是律所紧张要人的时间。一般律所缺人在大四下学期5月和暑假居多,因为一来怕这个时间如果大量招聘,很多人骑驴找马要考公务员;二来有些没过司考的人在律所做助理的大有人在,一般会在过了春天快到夏天的时候申请辞职或者请假,这时职位就空出来了。
我面试的一家是做诉讼业务,纯面试。感觉比较想要男生,而且希望是本地人;另一家是做非诉业务的合伙人想要找女生律师助理,面试+笔试,笔试是实务非诉案例分析,虽然考了司考,但是纯粹没这块的经验一堆瞎扯。最后都没拿到offer。
之后就报名国考,10月看书做准备,11月初考试,1月出成绩,110分左右,没考上(妈蛋,很多这个分的其他职位都进面试了!)。尽力了没考上也不后悔。
12月开始,我回到宁波,到律师事务所开始实习。律所的主任是我家人的朋友,他建议我因为是女生继续考公务员(省考),考上的可能性更大,律所比较适合男生,女律师一般也是生孩子之后开始执业的比较多,因为这样稳定性比较大。而女生刚毕业没有资源办案,没有婚姻家庭支撑很难立足,主任的话很是实在,写给大部分女生参考。
因为还未毕业到律所实习没有实习证,分配给我的工作只是书面的,我对律所的工作实际还没真正了解,只是片面的觉得可以选择在律所工作,因为工作自由,同事氛围融洽。
实习到1月底,学校开始放假了。2月底开始春季招聘和准备省考了。知道自己司考通过,律所的招聘时间还没有到,我就开始物色公司法务、新闻出版等方向的工作并投简历,并且再次开始认真复习一个月的省考。但是不幸的是,更多的简历石沉大海,省考120+还是没有进面试。
考完省考之后,我回家乡的法院毕业实习了,我的打算是至少在宁波找家律师事务所工作,顺便再考个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我还是没考上(一把辛酸泪,我都是好好准备的好吗!),律师事务所倒是找到了,于是5月我就正式上班了,只不过没有签三方协议罢了。
问题来了,我的家人是比较传统的人,总觉得女生应该做稳定顾家的工作,工资多少倒是其次。于是我早出晚归、加班到深夜的事他们极其反感,做律师觉得饭局少不了他们更反对。于是他们开始主动想要给我找个“像样”的工作。这种想法总归跟我的差之千里。期间种种软磨硬泡打扰我正常工作的奇葩事情和折磨不予详说。期间还参加了宁波市的大型招牌会,一大本招聘单位和职位手册,看完居然没有职位适合我或者我给简历的时候人事给了我一种这样的错觉?
到6月初,我开始下定决心到上海找律所的工作。我当时的想法是,虽然我是小本,好歹学校拿得出手,又过了司考,找律所的工作应该不难。加上我有亲戚在上海,吃住不需担心,安全问题更不用考虑。是的,当时我的想法还很幼稚。
远走他乡,虽然不至于相隔几千公里,但是期间种种心酸自不必说。因为此时要毕业答辩马上结束,毕业旅行和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开始,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当中,身边的人或者考上了研究生或者找到了退路,而我还在为工作焦灼中。
6月里,我来到上海安顿下来,又通过师兄和家人的帮助(所以在校或者参加活动,同学们一定要和学长、学姐、校友多打交道,有时候倒不是故意安排的,可能他所在的单位有空缺,除了亲戚朋友,最先想到的就是有共同学习背景的校友了),面试了两家律所和一家外企。最终选择了一家律所做律师助理,到现在差不多做了一年的时间。
我找工作的经历可能是特别的、极端化的,缘于我比较幼稚而模糊的职业规划耽误和错过了一些找工作的时间和机遇,也因为我面对家人的指责没有做到正确的对待和引导。在此,我用沉痛的教训告诉大家:一定要懂得职业规划和在大学尽量针对性地学本事丰富加重自己找工作的砝码!其中,包括了求职大礼包中给我的法学专业前景选择很多的错觉(应届生躺枪),其实很多职位需要法律工作经验才能报名或者考试;包括对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区别,没有一个实体的参考印象;包括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与我们所学知识的不对等,以至于我过了司考但是面对复杂的案例分析,还是束手无策。凡此种种,都是后知后觉。而且这些东西,以前从没有人提点过更别说找人询问。特别是跟应届生上面的那些大牛相比,更是让我相形见绌。
上海是全国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首屈一指,反映在律师行业这块,可以说发展状况是全国领先的。但是全国领先不等于世界先进,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还在完善中,立法和法律的施行有中国特色,我们律师行业的发展也有中国特色,还有许多缺点和进步空间。
上海的律所有1000+,律师更是有16000+,竞争十分激烈。总的来看,不乏锦天城、盈科、大成这种大型内资所,君合、金杜这种外资所;其中,中小型所居多。选择律所也要看个人的定位和选择。
大的所对实习律师(虽然是全职工作,但是律师协会还是管第一年拿实习证的律师叫实习律师)的培训和办案的基本流程体系比较健全和稳定,案源基本掌握在高级合伙人手里。实习律师一种是跟着带教律师一起工作,一种是按照律所的培训制度按部就班做专门一方面的工作,然后轮岗,等于工厂流水线的一个环节,最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控。
有师兄反映曾经在以上我提到过的一家律所里,连续3个月整理案卷归档工作就是后面一种情况。大所虽然平台好,但是它对能独立办案的律师要求也高,对律师的经验积累和人脉基础考量严格,这也是它不会轻易快速培养一名年轻律师的原因。
中小型所的数量在上海市场特别多,但是占有的份额却不高。就好像二八定律一样,百分之二十的所占有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它们的特点是,要求实习律师是多面手,更可以接触到一线的办案实务,从而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律师。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低于一般水平的薪资和大量书面、外勤工作的反差,各种社会阴暗面和奇葩的人事虽然让你迅速成长但是也会让你累觉不爱。
工作一年下来,我认为不管大所小所,律所的命门在于律师的案源问题,这关系到律师的生存问题。假如你有案子需要找一家律师事务所,在你对此行业什么情况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你肯定会先去找出名的律师事务所,准确点,最好是出名的律师对不对。所以所不在大,而在于师傅出名,师傅厉害还不算,还要他能把他的本事和资源在将来交给你,这就是问题的重点。就我来看,律师行业鱼龙混杂,至今为止行业内部还有讼棍现象出现。要找到一家靠谱的律所、一位靠谱的师傅非常难,这就需要你发动周围人的资源去帮你挖掘、帮你寻找机会,至少能减轻你一定程度误入歧途或者遇人不淑的情况。毕竟应届毕业生资历尚浅,很多事情只看表面,多个人多个主意不会错。
在这里提醒大家,假如真的遇到不靠谱的律所或者公司,一定要有警觉性,发现苗头不对找个借口立马辞职,千万不要为了面子什么的拖时间,这样的情况下,无良单位只会挑你这个软柿子捏。可能很多人认为我说的律师行业未免太乌烟瘴气,其实是因为我们被家庭和学校保护的太好了,以至于我们觉得社会本身就是好的,我现在讲的就是避免那些风险的方法,以上提到的事情很多都是我经历或者有来由的。
一个律所可能会很大,各个部门也有所侧重和区别,要选择什么方向又是很多年轻律师面临的问题,我很推崇的一点就是先轮岗全面了解,在深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在行的一个方向精专,但是这也要看各个所的硬件条件和管理制度。
最后,工作一年以来,我觉得自己的很多观念有所改变,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这不仅仅是律师工作的体味,可能律师工作看到的方方面面更多倒是真的,但我相信很多如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都有跟我一样的体会和迷茫。
关于学历的事情。由于坐标位于上海,实在地感觉到一线城市不缺人才,研究生一大把,我一个小本,说起来还211、985,都觉得有点寒碜。所以进一步学习、考证是我今后一定会面临的问题。
有些想法给大家参考。首先,填志愿、选学校和专业时就要开始想你能不能上211、985大学的法学专业(感觉单是211已经没有竞争力,对不起211躺枪)或者中国政法大学(我去读过半年书,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绝对不能再好了)、华东政法大学这类,本科毕业还会有点竞争力,其他的还不如学个会计划算;
如果上了一个普通学校,建议继续读研,千万不要再读本校啦,设法考到我上面说过的学校吧,因为其实现在对任何专业来说好的大学就是个敲门砖。如果两者都没有,想要一份对口的好工作不是没有,但需要你的大量付出。
律师是一个需要能力和情商并重的职业,有时候通过司考的人大体上讲专业能力已经差不多,但是比较吃亏的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通过司法考试和会做律师根本是两码事。
法律不是逻辑是经验,我深以为然,也就是说很多专业能力是靠工作中取得和学习的,这就要靠你的情商来跟师傅、跟其他实习律师甚至实习生打好交道。
这是专业能力方面,在案源方面就需要你跟客户、公司、公检法和司法局打好交道。如何办到案,再是如何把案办好,两个方面都是需要你自身的锻炼和努力。而刚毕业的学生只空有一张证书,社会经验基本没有,甚至连最基本的待人之道都不懂,如何做好一个律师?
所以还是建议很多符合我说的这些条件的人不要盲目从事律师行业,先到公司做法务,学习一套正规的制度和做事方法也很重要。但是我绝不认同说偏向文静内向的人不能做律师,从另一个方面看,反而这种性格的人对待法律文书等更加细致和谨慎。相反,那些过于活泼的人,反倒因为做事说话过于冲动冒进粗心和不遵守制度而不适合做律师。
关于转业的问题。总说大学毕业专业对口是偶然,不对口是必然的。我觉得这也反映社会实际,我同寝室的人只有一个人过了司考还是选择转业去了银行,因为她不喜欢律所。我们院系给我们看过上一届学生的毕业走向情况。三分之一公检法,三分之一律所,三分之一银行。也就是说刚毕业就有三分之一放弃这个专业了,我觉得在各凭本事的年代,专业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技能的习得,更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转业或者能找到新的出发点也不错。
一年的律师工作,可能我也只是一个刚进门的初学者,更枉论全面了解和详谈其中的利弊。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我也只是就我的初步认识谈谈自己的感悟,希望有相同经历的同学们纠错和分享。
也感谢应届生给我一个平台了解原来应届生的未来不是迷茫的,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当你发现比你牛的人比你更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放松懈怠自己,还有什么理由让自己坐井观天。
最后,谢谢大家能抽出时间看我的长篇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