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面过的公司不少,但好像总是不得要领,面试不顺不说,还很容易被拒。
如果说的就是你,那你的面试认知很可能陷入了以下3个误区:
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了一个成语”博士买驴“的故事:
说当时有个博士,自以为才学高深,天下无人能比。有一次他去集市上买驴,付过钱后,要卖驴人写一份契约。卖驴人不识字,就请博士代写。博士觉得炫耀自己的机会来了,洋洋洒洒写了三张纸,却连个‘驴’字都没提到。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废话连篇,不能切中要旨。
其实在面试的时候,不少人也陷入过和博士一样的误区——只顾着展现自己的优秀,而忽略了目标岗位实际的实际需求。
举个例子,我之前面试过一位候选人,从自我介绍开始,就一直在夸夸其谈自己的大厂履历和做过哪些知名项目,但我们其实更想听的是候选人对行业的认知和完整的硬件产品经验。所以最后我们并没有给他发offer,尽管他的确光环满满很优秀。
要知道,优秀≠合适。
企业招人永远是招最合适的那个,而非最优秀的那个。所以我们在面试中,不要只顾着展示自己的优秀,多换位思考以下,想想岗位需要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模型,面试官想考核哪些方面,以此来指导自己的面试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面经的出发点,是分享自己的面试经验供后来人借鉴,早做准备,开拓思路。本来是件好事。
但慢慢的,很多人开始用面经偷懒,把它当作一场面试的正确答案,以为自己CTRL+C别人的成功路径,就能顺利上岸。
刚开始可能有用,但用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套路。
十场面试听到八个雷同的回答,面试官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谁会喜欢自己天天被套路呢?最终你精心背诵的面经,也很难帮你脱颖而出。
毕竟面经从来都不是通关指南,它更像一张地图,帮你提前熟悉面试流程,获得一些别人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
而你要做的,就是以此为基础,自我思考,开拓创新,这才是成功上岸的法宝。
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下意识就会调用潜在的考试思维——“即使不会,也不能空着”。
而在面试官看来,明明不会还非要答非所问,其实不如不答。
因为很难有人完全适配某个岗位,总有需要磨合和进步的地方,所以有的问题你不会也很正常,与其强行解释让面试官质疑你的专业性,不如大大方方地表示自己的确不太了解,反而显得更真诚。
当然,如果你的确有一些想法、思路甚至困惑,也不要害怕说出来会显得自己不专业,大可以把面试当作一次沟通探讨,和面试官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毕竟有些问题,面试官自己也没有完全标准的答案,但有对应的考察点,你答到了,题目没有完全解开也没关系,甚至有时候你的想法是面试官也没有想到的,大家一起探讨,一样能体现出你的价值。
面试就像游戏闯关,方法不对,再努力也只会适得其反,及时跳出误区,你才能走向通往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