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像找对象,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你不憋屈吗?所以当然要辞职。”
刚刚辞职的小A潇洒地向我甩出这句话。
自从他从去年4月份开始实习到现在,已经换了第三份工作了,每每问他到底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的时候,他总说 “急什么,我还年轻,没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很正常”。
这样自信又慢性子的小A,一时竟勾起了我对95后求职状态的好奇心。难道95后的小孩都是如此潇洒的吗?
前段时间,微博话题“95后平均在职时间为7个月。”一度霸占热搜榜前几。网友热衷于讨论相比70后第一份工作超过4年才换,80后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而95后平均在职时间仅仅7个月就选择辞职的现象。
什么原因使得95后,成为“闪跳一族”?
在此前,城市画报联合腾讯QQ推出了一份95后画报。画报显示95后有62%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把兴趣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可以看出如今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前,其实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的,在临近毕业时,往往只会一心凭借自己的兴趣找工作。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上岗之后,发现自己“原以为”的工作其实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于是又想换下一份工作来寻找自己“喜欢”的。可能有的同学会说,不喜欢就继续找下一份好了,一直找到自己喜欢的为止。那么你是否知道,换一份工作的成本有多高?
换工作的成本不仅是短期你可能无法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并且,在几年后,当你的同龄人逐渐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时,你却还挣扎在不停换行业、换工作的漩涡中,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其实,在刚毕业或者毕业1年左右的大多数人,内心都会有一腔孤勇,认为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能尽力做到最好。
但现实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因为我们需要克服的阻碍太多了,比如来自父母的期望、企业的门槛、专业能力的制约或者在短期内需要你有一定的经济成本。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少有人能够把一切都完美融合。
记得蔡康永在一期《奇葩说》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你不一定要做你最喜欢的一件事,可是呢,你要做一个你能够学到东西的事。
如果能找到一份你不排斥,而且又能学到东西的工作,那么就尽全力做到最好吧,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有个大学同学Niki,在学校时就特别爱追剧,每次追完剧后,就会对剧中的形象产生崇拜感。
当她看了《我的前半生》,就向往像唐晶那样在顶尖咨询行业的光鲜生活,前段时间看了《都挺好》后,又给我发来微信说觉得销售酷毙了,做得好的话可以挣很多钱,现在在犹豫要不要转行。
据我对她的了解,毕业三年来,她虽然在刚接手一段工作的时候会比较上进,但是由于每次心血来潮换工作总会浪费不少时间成本,所以相比其他的同龄人,她发展得确实不太好。
在做一份工作之前,你以为别人的光鲜生活,可能真的只是“你以为”而已。
金融行业、证券公司、投行大佬、咨询顾问,这些看似光鲜的行业与职位或许吸引你的只是它们1%的光鲜,但背后更多的是你不知道的99%忙碌、挑战、KPI、加班等等。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任何事情,只要架上了KPI都不会那么轻松和愉悦。
所以把喜欢的事情拿来当工作,其实是对自己非常严格的一个挑战,你要确定你吃得消这个挑战,你才能做这个选择。
任何工作都有辛苦的一面,绝大多数行业既有优点,也会有不可避免的问题与缺点。你在这份工作中面临的有些问题并不会因为你换工作就会发生改变,比如你厌倦互联网行业的996生活,但你去销售行业同样是会有接不完的客户,忙不过来的应酬。
花一段时间来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无可厚非,但是长期频繁的跳槽是职场大忌,不利于大家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所以,大家在找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你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有多少?
你准备在三年之间在这个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这些都是自己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自己花时间去实践,真正适合你的路,是要在一次次实践中走出来的。比起工作后再摸索,现在的你其实拥有低得多的试错成本。
所以,在校期间做相关行业的实习,多跟工作过的人交流,了解工作的真实状态,尝试不同的工作内容,从而找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比起道听途说,自己亲身经历会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
如果你目前在找工作方面存在任何疑问,欢迎留言给菌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