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离职”前,员工往往经历过付出巨大努力却未获得等价回报、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疲劳积累过多等情况,而“精神离职”便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如何应对“精神离职”,还需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
“精神离职”的根源,在于员工对企业存在不满情绪。因此,员工需要进行深度的自我审视,理性剖析自己具体对哪些方面不满意、是否有改善的渠道,如工作时间太长、工作报酬太低等;同时,员工也要理清自己真正期待的工作是什么、希望从工作中获取哪些物质与精神上的回报。理清这一点有助于员工脱离“精神离职”,也能为接下来的决策和具体行动指明方向。
员工选择“精神离职”而非“离职”,与就业环境、个人能力和发展规划都密切相关。面对“精神离职”产生的倦怠感,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与现有工作无关的、可达到的小目标,在“精神离职”期间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以理想工作的应聘条件为导向,提升个人能力,如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获取某个职业证书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因小目标的达成而收获因工作缺失的自我效能感,又可以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更多选择权和自主权。
如果主业让人想要“精神离职”,那么不妨利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发展一项副业。如果爱好绘画,可以利用画师平台发表作品,接受约稿;如果对时尚敏感、对穿搭有心得,可以分享穿搭图片和视频,增加流量变现。这样既可以丰富生活、增加收入,也有机会将发展势头良好的副业转为主业,将兴趣与工作相结合。
休息并不是工作间隙缓解疲劳的方式,也不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工作,休息本身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精神离职”阶段,我们尤其需要重视休息的地位。在工作之余保持充足的睡眠、与家人朋友社交互动、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让生活更有生命力。
以上就是应对“精神离职”状态的四种方式。“精神离职”实际上是员工与企业间的一场“冷战”,对双方都有弊无益。尽管工作之苦不可避免,但我们仍能在有限范围内调整自身状态,活出生命的厚度。